其實會注意到這本書 是由於梁靜茹的歌
連作者 我也不曾聽過

米蘭昆德拉...

寫過許多有名的書 而這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則是延續 布拉格之春的歷史續寫而成

基本上這本書...
相當硬 又或許可以說是難看= ="

作者用一種第三人稱的觀點 在討論故事中主人翁 甚至是大環境(蘇聯入侵捷克)下的故事
往往在一個故事 事件之後
作者便會為這些現象 反應來做出結論
解釋這一切 為何會是這個樣子
解釋主人翁的所有行為 這些都是有跡可尋的

這本書看完以後 我有一種茫然的感覺
茫然於該書所想論述的更深涵義
故事裡所有的主人翁
總有個執著的價值

也因此 書中總重複著
Muss es sein? Es muss sein!
非如此不可嗎? 非如此不可!
這是出自於貝多芬的一段故事
這些主人公們 所擁有 堅信的價值
是所謂 生命中的"重"
是他們一生想要追尋 賴以維生的目標
因此 對任一位來說 都是無比重要的重
然而 這份重 卻不是讓他們最困惑的
而是其他 與這些重要大事相較 微不足道的小事
姑且 我們稱它作
"輕"

當作下決定的那瞬間 好似沉重的千斤之力壓於身上
因為我們都知道 人的生命是一條直線前進 而不是無限的圓圈
這種非似永劫回歸的生命 讓每次的抉擇與叉路 顯得格外沉重
但真是如此?

這又得重提那話
Muss es sein? Es muss sein!
書中作者引用尼采的「一次不算數」(einmal ist keinmal)
來說明蘇聯的入侵 與知識份子的反入侵
歷史不斷的重複 入侵/反入侵 這不是一次偶然的發生 而是一種歷史洪流的輪迴
那麼 我們生命中所認為沉重的抉擇 與 非如此不可的一切
真那麼沉重?
倘若抉擇的機會就這麼一次 那麼"一次不算數"
不算數的這個抉擇 還稱的上是重? 只是虛無飄渺的輕!
但人生抉擇的機會 卻是週而復始 我們直到老死 都在做抉擇
那麼如此頻繁的"抉擇" 還是沉重的嗎? 又或者只是日常生活的小事呢
就像喝水之於我們那般的稀鬆平常 那這算重嗎? 是輕吧!

在非如此不可的束縛下 托瑪斯---書中的主角之ㄧ 總纏綿在無數的女人身旁
他總認為他無法擺脫 這是他所想追尋的重任
但在最後 他為了他所深愛的女人 這個偶然的結果---特莉莎
放下了這個他所以為的"Es muss sein!" 跳脫這一切以後 才深知自己生命的滿足
原來這些非如此不可的 其實也只是微不足道的輕 卻成了生命中所難以承受的

書裡還有很多主角
如追尋賓薩那眼光的佛蘭茲 最後死於追尋自己已為偉大的進軍上
直到他死前才知道 這些進軍的行為 只是不重要的小事
還有 總在生命中不斷背叛的賓薩那
一次又一次 背叛最後的終點是什麼? 永恆的虛無?
而書裡又探討了許多相關概念
好像所有的價值對照 都是不重要的小事
無論是上帝與大便 還是重與輕 靈與肉

也許 正如該書的意境一樣
「絕對虛無主義」的經典之作
最後 都要跳脫許多的迷思
不要陷入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唯有探討自己 跳脫生命
才是生命最後的價值與意義

其實這本書看完還有另一個想法
我們在塵世間爭擾 喧囂 煩惱著許多問題
然而直到最後 死亡降臨於我們
所們卻連自己的墓誌銘 喪禮 死後有關自己的一切
都沒有抉擇的權利
說也可笑..那麼我們在塵世中 又在爭論什麼呢?
蓋棺論定的 我們也都管不著了...

最後推薦這個評論
http://enews.url.com.tw/archiveread.asp?scheid=38544
我想寫的不錯

還是再說一次 這本書真的很硬...
好虛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eamsky10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